新華社客戶端浙江頻道5月31日電(唐弢 張佳楠)近日,意大利都靈、中國廣州兩個遙遠的城市因為一堂“形勢與政策”課在云上與浙江大學相連。 這堂課的主題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一個似乎與學生遙不可及的話題,怎樣才能讓他們有更切實、更深刻的感受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潘健老師特地在自己的“形勢與政策”課堂上邀請了兩位“外援”——國際勞工組織國際培訓中心項目官員、全球青年領導力項目創始人祖良榮與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全球人道主義應急樞紐項目助理拉敏,用真實的故事打動人心。 “你現在在做什么?2030年你能做什么?”在介紹完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后,祖良榮博士向連線現場的同學們提問,并鼓勵青年學生通過思考這兩個問題的答案,規劃自己的成才之路,最終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
祖良榮博士鼓勵青年學生成為“T型人才”,成為通才和專才的結合,打破僵化思維,培養成長型思維,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他以李大釗的“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作為結尾,殷切期待世界上有更多“覺醒”的青年去創造美好的世界。 隨后,浙江大學2014級社會學畢業生拉敏分享了她在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工作的經歷。對于有志于從事人道主義事業的同學,拉敏從自身經歷出發,歸納了“信念、開放的心態、適應多元文化的韌性、專業能力、勇氣”這五點重要的因素。 在這一堂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思政課上,學生們收獲頗豐。法學院2020級本科生周涵寧說,“這次形勢與政策課是一次與理想的對話,讓我看到了一種超越功利的人道主義關懷?!狈▽W院2020級本科生張越表示,開拓性的課堂形式非常吸引我,在與兩位前輩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們接軌世界,卻不忘初心的可貴精神。
“跨越時空的場外連線是學校創新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一種,也是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的有效實踐,旨在引導學生將課堂理論用于實際探索,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具體行動?!闭憬髮W學生工作部負責人說。 為進一步完善“形勢與政策”教育,浙江大學創新視頻連線、實地體驗、走進展覽館、相關領域專業工作者進課堂等教學形式,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組織醫療隊員、相關專家學者走進課堂,與全體本科學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課。據統計,僅2020-2021學年,浙江就開設了70個教學班,配備62位主講教師和79位助教,讓“形勢與政策”教育走心更入心。 據了解,為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和未來領導者,助力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浙大一直在行動。2015年9月,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啟動國際組織精英人才培養計劃(簡稱“國精班”)。截至目前,浙江大學外國語學院年均培養近百名學生,其中本科生和研究生各占50%,年均有40余位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 |